“东西为广,南北为运”,一条贯穿南北、改变中国水运历史的京杭大运河,在淡出历史之帷百年后因“申遗”、“南水北调”和地方经济开发又突然被拉到了人们面前。
仔细观察之下不难发现,目前的京杭大运河陷入了这样一个怪圈:由于沿岸经济的发展,古运河河道有的地段被改为耕地、垃圾坑和排污沟;于是有关专家提议保护,而“申遗”似乎成了保护大运河的唯一主张。京杭大运河也因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。但让专家们没有预料到的是:京杭大运河“申遗”的声音传到社会公众的耳朵里就一下全变了,但这却引起了专家们的忧虑。比如,房地产商也趁机大打“运河牌”:“水景房”、“住在世界遗产旁边”,总之一句话,高楼盖得离运河越近越值钱。
前段时间有消息说,出于大幅提高通航能力的考虑,浙江省将投入六十多亿元改造京杭大运河浙江段航道,通过拓宽、挖深、改道等工程,使通航标准从现在的四级提高到三级,也就是从五百吨级的通航能力提高到一千吨级。江苏省自然不甘落后,于是计划五年内斥资一百亿元用于京杭运河江苏段的整治,使这条古老运河成为“水上高速(公路)”。
城市扩张和急功近利的工程也正在吞噬文化遗产。许多地方没有真正认识大运河的生态与遗产价值,而是片面追求眼前利益,开展各类破坏性的工程建设,包括夹运(河)房地产开发、粗制滥造假古董、开发旅游,等等,严重损害了大运河遗产廊道的真实性,导致生态服务功能丧失。
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一条人工运河,其长度是苏伊士运河的16倍,巴拿马运河的33倍。它沟通了海河、黄河、淮河、长江、钱塘江五大水系。这条河在中国的历史上占有很大的份量,曾有一个电视剧叫《天下粮仓》,讲的是依靠大运河解决了清朝的粮食危机。我们且不说电视剧中的故事有多少真实性,但至少可以说明大运河在中国很长一段历史上的重要作用。
大运河是中国唯一的一条南北走向的大河,在1000多年间,它源源不断地将南方的货物和技术运到北方。因为南北贸易的兴起,大运河沿岸兴起了22座繁华的城市,其中就有北京。这也就是说,如果没有这条运河,北京城可能就修不起来。
追溯历史,对水的渴望和想象从远古时代起就一直考量着人类智慧,但聪明的古人面对难题总能迎刃而解。自2500年前就开始挖掘、全长达1800公里的京杭大运河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。“逐水而居”随运河形成居民、城市,继而形成运河文化、民俗等,一部水上文明史就此拉开。正是因为有水,才催生了一系列的文化,宫殿、庙宇等建筑形态。
如果将京杭大运河的历史价值、文化内涵和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贡献相加,在某种程度上说可以与长城媲美。有专家说,运河的伟大不亚于长城,因为它融合了一个国家。
尽管一些地方已认识到运河价值并投入资金保护运河,但由于没有一个完整的保护方案和规划,按照遗产的标准进行整治就变成了空谈。有的地方干脆让大运河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,那些修得整齐划一的堤岸、拆古桥建新桥、两岸铺草坪竖栏杆、大理石广场上路灯林立,千篇一律的河景再无地域特色可言。正是在这种背景下,有研究者认为京杭大运河会在三年内“贬值”,并有可能丧失遗产价值。如果这一切成真,那将不仅仅只是对“申遗”的讽刺。